• Home
  • About
  • People
  • Projects
  • Publication

Journal of Strategic and Security Analyses (JSSA)

Focusing on security studies and policy analys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Language: Traditional Chinese

图片
編輯要點

本期《戰略安全研析》分為三個主題,一為「東亞形勢變遷」,二為「北京亞太經合會」,三為「東協高峰會」。

      綜觀這一年多以來,亞太情勢發生許多變化,南海與東海地區的當事國不斷有所動作,使得情勢更加複雜。朝鮮半島的衝突情勢一直存在,劍拔弩張的態勢未曾停歇。台海兩岸看似平和,中國大陸的意圖卻愈發明顯。本期針對台灣的國防戰略選擇進行分析與建議,討論我國未來的戰略空間。
       
      近期的亞太經合會與東協高峰會亦是本期的觀察重點,分別針對兩個重要的亞太會議進行分析介紹。
图片
編輯要點

本期《戰略安全研析》有兩個主題,一為「印度新政府的大國外交」,二為「俄羅斯外交戰略」。本期同時收錄兩篇專論,分別探討伊斯蘭國的興起對東南亞的影響,以及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下我國醫療衛生援助的策略。

       印度新任總理莫迪上任後,便以一系列的外交活動獲得國際重視。其日本與美國之行的分析均收錄於本期中。俄羅斯自普丁於2012回任之後的保守主義色彩,也反應在外交政策與環境政策上,為本期的專題研究。
       本期專論則談論伊斯蘭國與東南亞國家和恐怖主義之連結,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與我國醫療衛生援助策略等兩篇文章。


Picture
編輯要點

本期《戰略安全研析》有兩個主題,一為「印度新政府的大國外交」,二為「俄羅斯外交戰略」。本期同時收錄兩篇專論,分別探討伊斯蘭國的興起對東南亞的影響,以及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下我國醫療衛生援助的策略。

       印度新任總理莫迪上任後,便以一系列的外交活動獲得國際重視。其日本與美國之行的分析均收錄於本期中。俄羅斯自普丁於2012回任之後的保守主義色彩,也反應在外交政策與環境政策上,為本期的專題研究。
       本期專論則談論伊斯蘭國與東南亞國家和恐怖主義之連結,以及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與我國醫療衛生援助策略等兩篇文章。


图片
編輯要點

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南海爭端的政治角力」為專題,探討當前美中在南海爭端的數次交鋒情形以及我國對於南海情勢的因應對策。另外亦收錄兩篇專論,分別探討美國2014年度中共軍力報告以及習近平南韓行的戰略意涵。

    2014年5月中國大陸海洋石油鑽井平台HD-981在西沙中建島附近,展開相關勘探工作,引起中越海上對峙與越南國內反中暴動。美國認為中國大陸此舉為破壞區域和平與穩定,並在其後於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亞太安全對話中與中國進行論戰。對於南海問題,歐巴馬於2010年7月「東協區域論壇」(ARF)後改變過去不對特定南海島礁的主權認定採取立場的態度,因其再平衡亞太的戰略思考以及與菲律賓之盟友關係,讓美國涉入南海議題比重逐漸增加美中於南海角力針鋒相對之情形也越來越頻繁。

       從中國大陸近期解放軍在南海海空維權的模式來看,中國大陸也改變過去對於南海議題的態度,尤其是與日本於釣魚台主權爭議後,改採以強勢態度宣示對於南海的維權聲明。特別是中國大陸在海上鑚井平台和深海探測科技取得重大突破,海軍力量迅速提升也使得其海洋執法力量大為增強,因此在戰術運用上更具彈                                                        性, 也因此顯得更為自信並開始主動出擊。

图片
編輯要點

當前亞太區域內最受矚目的焦點,除了各強權間的合作與競逐外,以自由貿易協議為基礎的區域整合機制亦甚為關鍵。因此,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亞太經濟整合前景」為題,共收錄六篇文章,探討未來亞太經濟可能之動向與因應對策。

    東協自2011年提出涵蓋東亞地區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以下簡稱RCEP)的倡議,並在2012年獲得中、日、韓、印、澳、紐等國支持後展開談判,目的是為與美國所主導之「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以下簡稱TPP)抗衡,自此亞太區域成為由東協作為主要推動力量的RCEP以及由美國所主導的TPP兩股集團勢力競相整合的發展趨勢。由於RCEP與TPP對於貿易開放程度的要求標準迥異,參與成員卻高度重疊,因此兩者的發展除攸關亞太各國未來在自由貿易機制上的路徑選擇,也影響美中兩強權在亞太地區的經濟戰略布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由原本扮演之「耐心觀察者」(patient observer)的角色,明顯地轉向謀求成為「積極參與者」(active player),其中主要原因一方面為經濟實力累積後的自信,另一方面中國大陸也將TPP視為美國針對中國大陸崛起的圍堵戰略之一。

图片
編輯要點

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泰國與印尼的新政局」為主題,共收錄四篇文章,依序評論近期泰國軍事政變與其政治局勢的前景、以及印尼國會與總統大選的政治意涵。另收錄兩篇分析環太平洋軍演以及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的專論,並從中探討東亞政治局勢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

    首先,泰國自2013年下旬執政的為泰黨(Phak Phur Thai)提出特赦法案後,再度激化國內潛藏的政治對立,尤其涉及前總理塔克辛(Thaksin Shinawatra)是否能適用法案引起高度爭議,前副總理素貼(Suthep Thaugsuban)更是藉此組成人民民主改革會議(People’s Democratic Reform Committee)要求政治改革。後續產生大規模街頭運動與國會大選動盪等效應,最後則是以盈拉(Yingluck Shinawatra )總理去職以及泰國軍方宣布戒嚴令,帕拉育(Prayuth Xhan-ocha)取得泰皇背書,以國家和平秩序委員會(National Council for Peace and Order)主席身分,成為泰國政治領導人,宣告暫時落幕。


图片
 編輯要點

印度在2014年5月舉行國會下議院大選,在野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簡稱BJP)擊敗執政十年的印度國大黨(Indian National Congress),在543個席次中取得282席。印度人民黨的莫迪(Narendra Modi)也於5月26日就任印度總理。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印度新政局及其對區域局勢的影響」為主題,共收錄6篇文章,分別探討此次印度大選的政經意義、與莫迪政府未來所可能面對的挑戰。

首先,此次印度大選變天主因,在於國大黨這幾年執政表現不佳,尤其是在印度經濟成長趨緩以及貪腐問題上未能達成民眾的預期,而其所推出之尼赫魯.甘地家族第四代的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又缺乏領袖魅力與執政經驗。反觀莫迪的平民背景及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很能吸引多數印度教徒,而他在古吉拉特邦(Gujarat)執政時,雖因2002年族群衝突事件處理不當而被部份穆斯林所不喜,但整體的經改成果與良好治理政績卻令人印象深刻,配合此次大選所提出的經濟發展願景,也成功拉攏什葉派(Shia Islam)穆斯林的支持,讓莫迪的選票更加鞏固。

图片
編輯要點

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亞洲安全新局勢」為主題,共收錄七篇文章,依序評論第13屆香格里拉會議、亞信會議、克里米亞危機、美菲「肩並肩」聯合演習、以及連習會等近期亞太重要國際事件,並從中探討美中俄三角關係的變化對亞太地區的影響以及台灣的因應戰略。
     首先,5月30日至6月1日在新加坡所舉行的第13屆香格里拉會議(Shangari-La Dialogue,簡稱SLD),不論從與會人數、或從國家與國際組織代表團的出席狀況而言,都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這顯示亞太地區已成為國際政治的重心。本次會議媒體焦點是美國國防部長赫格爾(Chuck Hagel)和中國副總參謀長王冠中雙方針對南海主權爭議的相互抨擊,而此事件背後卻與美中近年關係不睦息息相關;而美國則利用中國強調「主權歸我」並對相關國家展現強勢作為之際,鞏固其與日本、菲律賓、越南的盟友關係,以平衡中國在此地的影響力。
    略早於香格里拉會議,中國所主導之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Conference on Interaction and 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in Asia,簡稱亞信CICA)於5月20至21日在上海舉辦。此次會議,中國提出「亞洲新安全觀」,倡議建構「亞洲事務由亞洲國家自行解決」的安全新機制,目的除了以與中亞諸國聯合反恐為由鞏固其對中亞的影響力之外,更欲進而取代美國在東亞的領導角色。與中俄在會中擺出聯手抗美態勢相對照                                                   的是,日、越、菲等國此次均未派高層代表與會,可看出現今亞洲局勢已分為陸地亞洲與海洋亞洲,兩者在戰                                                   略安全與夥伴選擇上壁壘分明。

图片
編輯要點

當前亞太區域經貿整合的架構中尤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最受國際關注。除此之外,各種雙邊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也持續進行中,進而形成了複雜的經貿合作網絡。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日澳經濟夥伴協定」( Japan-Australia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簡稱 JAEPA)為主題,探討日本與澳洲的經貿合作關係進展,及其對臺灣的影響。另外,本期的第二項主題為「變動中的東南亞情勢」,主要討論東協外長會議與東協高峰會所提出的合作成果,以及越南513暴動事件等。本期同時收錄一篇專論,檢視美國與中國如何角逐南海地緣政治。
澳洲與日本在二戰之後發展出緊密的經貿關係,特別是日本自1970年代以來便是澳洲最大的出口市場與首要貿易伙伴,當前日本更希望透過同屬TPP談判國的澳洲達成貿易協議,以迫使美國對豬肉與牛肉等五大類農產品的關稅讓步。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受到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影響,日本與澳洲同意強化互動關係,再加上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的威脅,更促使日本必須認真思考未來雙方在經濟、政治、軍事領域的合作關係。換言之,簽訂雙邊經濟夥伴協定的動力,不僅只限於經濟上的考量,其中還包括更多的戰略意圖。


图片
編輯要點


近期國際輿論的焦點聚焦在烏克蘭危機與馬航空難等議題上,烏克蘭問題牽動美國與俄羅斯兩大強權的政治角力,而馬來西亞的空難事件也引起亞洲國家對於災難救援與協調的合作上有了更具體的新思維。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烏克蘭危機」以及「亞洲安全的合作近況」為雙主題,分別討論烏克蘭危機的戰略意涵,同時就馬航空難與近期東亞情勢的變遷探討區域安全合作的近期發展。

    烏克蘭危機挑動了歐、美與俄國之間的政治敏感神經,尤其是克里米亞自治區公投獨立事件,成為後冷戰國際體系的新挑戰。就歐美與俄國長期缺乏互信的情勢來看,俄國對於烏克蘭危機的態度顯得相對強硬,其戰略目的乃是希望能掌握克里米亞半島、確保能源管線、以及鞏固俄國的黑海戰略佈局。就烏克蘭而言,西烏克蘭與歐盟經濟關係之密切往來以及東烏克蘭長期依賴俄國過去耗能性工業的產業部門,成為重整國家內部認同歧見之路的難題。換言之,如何整合區域經濟方向並重新思考與俄國之間的互動關係,必然將成為烏克蘭未來國家政經發展的關鍵抉擇。更重要的是,克里米亞自治區至今動盪未歇,未來更可能轉換成由歐美北約為主的海洋聯盟以及由俄羅斯所主導的歐亞陸權爭戰之新場域。

图片
編輯要點
     本期之《戰略安全研析》以美國總統歐巴馬(Barrack Obama)訪問亞洲行為主題,探討此行對亞洲局勢之影響,其中亦包含美-日關係之轉變以及韓國的角色。另外,本期亦收錄四篇專論,分別探討泰國的政治動亂、衝突不斷的南海擦撞、亞太安全理事會對區域安全架構之討論,最後則是對於中國大陸國防預算之剖析。

首先,針對歐巴馬亞洲行方面,美國希望能夠藉由此行修復交惡的日-韓關係,因作為亞洲安全政策兩大支柱的日本與韓國,彼此之間若存在矛盾將對於美國重返亞洲制衡中國大陸的策略甚為不利。若就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立場而言,除「三枝箭」的三階段刺激經濟政策之外,尚需要參與美國所推動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以維持其經濟發展與亞太經濟整合的推動;在區域安全層次上,則是希望能夠調整過去美-日關係,除在《美日安保條約》(Treaty of Mutual Cooperation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的強化方面繼續取得美國的支持外,積極發展「亞洲安保四角」促進與美國、印度、紐澳的合作以反制中國大陸的軍事擴張。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仍持續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簡稱RCEP)所推動的東亞自由貿易區與澳洲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希望能藉此讓美國在牛肉議題上讓步,限縮「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簡稱TPP)對於日本農林水產部門的威脅。


图片
編輯要點
近期東亞區域內除東海防空識別區外,另一個衝突熱點在於南海海域爭端。尤其是中國大陸所引起的潛在南海衝突,更令鄰近國家倍感壓力。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潛在南海衝突」為專題收錄三篇南海情勢的分析,特別針對南海局勢及中國大陸所公佈之漁業辦法所引發的影響進行討論。另外,延續TPP與RECP的追蹤,所收錄之專文亦以中南半島新興市場中的緬甸以及越南為焦點,分析緬、越兩國在東協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後一篇專論則是對於第二屆「中國-太平洋島國經濟發展合作論壇」的觀察。

首先,雖然東協與中國大陸曾於2002年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簡稱DoC),然而就2013年底中國大陸遼寧號航母在南海地區實施訓練與近期的緊張情勢來看,未來南海仍有潛在衝突爆發之可能。南海主權聲索方對於主權歸屬及專屬經濟海域劃界的問題依舊各持己見,更考驗東協對此爭端解決的能力。相較於東海防空識別區被視為是釣魚島主權爭議的延續,南海爭端牽涉國家甚多,區域潛在衝突可能性更大,再加上中國大陸於2013年11月29日所修訂之《海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辦法》,同樣引起國際間的高度關注。


图片
編輯要點

    中日海上主權爭議不休,自釣魚島事件之後,中國大陸於2013年底宣佈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引發東亞各國的高度關注。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東海防空識別區與區域安全」為專題,並收錄五篇文章,分別探討周邊國家對東海防空別區的立場與回應。此外,本期亦收錄一篇專論,討論美國國防部長訪東南亞行之意涵與效應。
     雖然劃設防空識別區自美國於1950年首先建立後,全球有數十國劃設防空識別區(Air Defense Identification Zone,簡稱ADIZ)。劃定國對於進入該區域範圍的航空器可先進行辨識,在必要情形下可要求戰機進行監視、欄截或驅離;而各國劃設防空識別區可依地理條件、防禦重心、自身預警能力來設置。藉由防空識別區的劃設,尤其有助於預警機制的建立,並且可以達到延長反應時間的作用。
     中國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除了在於強化對東海海空域內的監控,也有利制約他國對於中國大陸的偵察活動;就戰略層面來看,這也意味著中國大陸意圖擴張第一島鏈影響範圍。然而,最受爭議的部份在於北京將釣魚島也劃入此次防空識別區的範圍內,利用法理宣示的行動,在釣魚島主權問題上與日本抗衡。


图片
編輯要點
亞太經合會(APEC)是區域經濟領袖聚首討論貿易自由化與區域整合進程的重要平台。儘管當前亞太經貿整合議程與關注似乎聚焦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CP)與「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上,但亞太經合會的重要性以及對區域整合未來路徑的影響仍然不容忽視。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亞太經合會的新展望」為主題,特別收錄五篇專文,針對我國的參與政策與相關經濟體的與會過程進行比較與分析。此外,本期亦收錄三篇亞太區域政局發展的專論,分別探討美-中軍事交流對我國的影響、澳洲大選的情勢分析、以及中-越南海衝突的後續發展。
    首先,在亞太經合會方面,今年的非正式領袖高峰會並未受到美國總統歐巴馬未出席而有所影響,仍達成多項共識,希望繼續加速亞太地區的貿易與投資自由化進程繼續努力。代表歐巴馬出席的國務卿凱瑞(John Kerry)則明確表示美國對於亞太地區的承諾並未動搖。相較之下,中國在本次會議期間陸續造訪東南亞,展現出積極拉攏周邊國家的企圖,特別是在基礎建設與經貿合作上的大力強化,值得關注。我國近年來積極參與亞太經合會,並透過雙邊途徑與多邊管道參與區域內的各種經貿合作安排,對於此種由強權政治所主導的亞太經貿合作進程,則更需謹慎面對。

图片
編輯要點
本期《戰略安全研析》特別設定了三項主題,分別以「G-20高峰會」、「敘利亞情勢研析」、以及「習近平中亞行」為關注,檢視近期亞太安全情勢與戰略的發展。首先,在「G-20高峰會」主題下,本期收錄了三篇專文解析本屆峰會的成果與後續影響。另外,在「敘利亞情勢研析」方面,亦收錄兩篇專文討論敘利亞事件的最新發展。最後,針對「習近平中亞行」的研析,兩篇專文分別討論習近平對中亞整體與個別外交的規劃與調整,以及本次出訪所具有的戰略意義。 G-20高峰會被視為是各強權國研議面對全球經濟與金融挑戰時具體對策的重要平台。本屆會議由俄羅斯主辦,儘管在高峰會舉辦期間受到政治事件的干擾看似無法聚焦,但仍然提出了「聖彼得堡行動計劃」作為回應美國量化寬鬆政策的後續影響以及全球經濟整合發展的重要具體戰略。事實上,自2008年首屆G-20高峰會以降,新興工業國家集團的影響力越來越受到各界的矚目。這些新興強權是否能將經濟影響力擴溢到到政治領域,即逐漸可得知經濟結構似乎有南北翻轉之趨勢,而新興工業集團是否能藉由其經濟層面外溢到政治層面,值得關注。

图片
編輯要點
當前亞太區域情勢除了大國之間的複雜角力,各國國內政局的變化同樣受到國際社會的矚目。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亞太局勢的變與常」為主題,分別檢視近期發生的區域動態與各國政情發展,藉以掌握亞太政局之最新脈動。另外,本期亦收錄兩篇專論,分別探討兩岸服務貿易協定與臺-紐經濟合作協議的後續觀察。
亞太區域的複雜權力結構,隨著美國再平衡戰略的持續深耕以及中-美之間繼續強化新型態大國關係的進展,進入了新的階段。特別對於中國而言,面對南海持續不斷的爭議,中國如何處理與周邊國家的緊張關係,仍是動見觀瞻的焦點所在。特別是面對南海爭端方的越南與菲律賓,兩國的南海戰略將挑戰中國在周邊區域的影響力。值得注意的是,相較於中-越、中-菲的緊張關係,中國與新加坡的互動則相對友好。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相當重視對中國的互動關係,特別是近期訪中的行程安排,更彰顯出新國希望藉著持續性的高層互訪,將新加坡打造成中國與東協國家之間的橋樑,一方面在外交上扮演著更具建設性的角色,二來能強化新國在區域經貿關係方面能持續擔任領航者的地位。



图片
編輯要點
日本的「安倍經濟學」與中國大陸的「李克強經濟學」成功推行,對於兩國推動國內經貿改革而言,甚為重要,同時也為亞太經貿政治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再者,美國對於亞太國家持續推動的再平衡戰略,同樣涉及了經貿政策的強化,而這也增益了亞太區域經貿發展的複雜性。有鑑於此,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亞太區域貿經濟發展為主題,探討亞太國家的重要經濟政策及其變化,並分析日本與東協的經貿關係進展、李克強經濟學對區域經貿的影響、以及美國在亞太區域經貿中的角色。首先,日本在安倍經濟學的刺激下,除了透過日幣貶值進而帶動了國內股市大漲並且促成國內經濟成長之外,亦強化了日本在東南亞投資與佈局的整體能量。事實上,日本對中南半島國家的戰略佈局乃希望能分散投資風險,透過被投資國的特殊條件與投資企業的競爭力,鞏固其在亞洲所建立的中國大陸與東協兩大國際分工基地,強化日本製造業的國際化能量。就此,東協國家的勞工趨向與市場趨向,成為日本繼續加碼經略對東南亞關係的重點考量。


图片
編輯要點
今年5月9日菲律賓公務船在我國海域內射殺我國漁民,菲國政府的不當回應導致台-菲陷入緊張關係。本期的《戰略安全研析》以「台菲漁船衝突事件」為專題,共收錄6篇不同角度的分析專文,探討台菲漁船衝突事件的發展,並提相關政策建議。從國際法的角度觀之,當特定國際法主體對另一主體之利益造成侵害時,必須承擔相關之責任。菲律賓公務船對廣大興28號的逕自濫行掃射攻擊、依單方主張而進行執法、無執行登臨檢查工作等的確違反了國際法的相關法律原則。然而,在台-菲漁船衝突事件發生之後,菲律賓政府一直採取避重就輕的態度,甚至遲遲未能向我國與受害者家屬提出正式的道歉。這也導致了我國政府隨後採取強硬的態度,要求菲國道歉逞兇。台-菲漁船衝突事件的發生,亦促使政府重新思索應有的海洋整體戰略,並且積極促成與周邊海域爭端國在漁業談判上的進度,國內輿論亦呼籲政府應該就台-菲爭端採以台-日漁業協議的類似途徑,進行更細膩的協商與談判。


图片
編輯要點
亞太地區今年的軍事演習接連不斷,繼4月美-菲「肩並肩」演習、6 月美日的「奪島演習」,7月8日又由中國大陸啟動為期5日與俄羅斯的「2013海上聯合軍演」。特別是此一中-俄軍演位於靠近海參威的日本海海域,是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自2012年5月再次就任總統後,與中共舉行的第二次聯合海上演習,規模號稱歷年之最。就此,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2013中俄海上聯合軍演」為主題,探討此項重大軍事活動對東亞區域的影響。本期第二個主題為「近期日本政經發展分析」,旨在剖析今年7月日本公佈的「2013防衛白書」、參議院改選、以及「安倍經濟學」涉及的重大政經議題。最後,本期收錄2篇專論,宏觀地檢視台灣推動對外經貿合作協定的模式與路徑,以及探討埃及政治動盪。

Issue 98

图片
編輯要點
從去年上任以來,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已訪問諸多國家,從俄國到非洲,從南亞、東南亞到歐洲,在在顯示出北京新領導政權的靈活與多邊外交策略。除了習近平,中共外交部長王毅也於4月訪問東南亞四國,積極爭取東協國家在南海議題上對中國大陸的支持。因此,本期的《戰略安全研析》以「習近平上任後的中共外交戰略佈局」為主題,分析在新任國家主席領導下的中共外交政策; 同時,特別探討在與台灣相關的南海議題上,中共的策略為何。本期的第二個主題專注於今年6月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與習近平的會晤:習近平結束了與歐巴馬的莊園會議後,立刻接見了吳伯雄。從這次的「吳習會」中可看出,雙方都認為兩岸關係未來必須往和平的方向發展。最後,本期收錄三篇專論,分別探討今年4月美國與菲律賓的「肩並肩」(Balikatan)聯合軍演、5月由東加王國舉辦的第一屆的「南太平洋國防部長會議」,以及緬甸總統登盛(Thein Sein)訪美內容。

Issue 96

图片
編輯要點
今年3、4月的東亞充滿了衝突與合作的氛圍:在上一期我們已以專題的方式探討了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此次危機使得3月中進行的美韓軍演特別受到外界關注。與此同時,日本正值311大地震兩週年紀念,在漫長的重建之路中,我們看到日本政府與民間積極地和國際社會在防災上展開合作; 到了四月初,中國大陸主辦的「博鰲亞洲論壇」 是習近平上任後首次發表主題演說的場合,其內容對於中國處理東亞事務的態度有相當大的指標性。而我國也在4月中與日本簽訂了歷史性的《台日漁業協議》,暫緩了兩國在釣魚台主權問題上的爭議。因此,本期的《戰略安全研析》以「衝突與合作共存的東亞」為主題,共收錄了四篇文章探討近期在東亞發生之重要的區域安全事件。此外,本期亦收錄兩篇專論,分別分析辜汪會談二十週年和習近平的政治心理,以近一步探討兩岸關係的走向。

Issue 94

图片
編輯要點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就任後迅速地規劃訪美行程,隨後在2013年2月訪問美國並與歐巴馬進行元首高峰會。隨後在華府智庫「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發表一場名為「日本回來了!」之專題演說,展現日本新政權企圖重振日本國際政治地位之決心。本期《安全戰略研析》以「安倍晉三訪美的外交戰略」為主題,收錄了八篇專文探討安倍此次外訪的戰略意涵。

Issue 92

图片
編輯要點
 亞太國家在11月所矚目的焦點為東協高峰會與系列峰會的舉辦,在此期間除了東協十國的高峰會之外,東協與對話夥伴之間的系列峰會如中國、日本、韓國、印度、美國、俄羅斯、澳洲、紐西蘭等均陸續召開。相關會議的重點在於討論東協共同體(ASEAN Community)的實踐計劃,當然也涉及到各種會議中的大國政治角力關係。在今年的議程中,關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的構想與正式宣示,引起高度關注。有鑑於此,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第21屆東協高峰會系列」為主題,共收錄五篇文章探索相關高峰會的發展及影響。此外,本期亦收錄三篇專論,分別探討近期的重大議題,包括國際網路安全、北韓試射火箭與習近平接班後的戰略意涵。


Issue 90

图片
編輯要點
當前東亞區域內最受矚目的焦點除了領土爭議的衝突外,以自由貿易為基礎的談判進程甚為關鍵。東南亞國協自2011年宣布研究涵蓋10個東協國家與其周邊國家在內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在各國同意的「東協加一」基礎上,推動成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RCEP),並在2012年8月下旬的東協經濟部長會議中,獲得東協與中、日、韓、紐、澳、印等16國一致支持。此一新的區域經貿合作架構可望在11月召開的「東亞高峰會」中通過決議,將於2013年展開談判。有鑑於此新區域整合計畫的出現,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亞太經貿整合現況」為主題,特別收錄四篇文章,針對「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與其他重要的區域整合計畫進行比較與分析,並闡述此發展對我國的影響以及我國的因應之道。此外,本期亦另外收錄兩篇國防戰略分析專論,分別探討中共在十八大後的外交與國防政策,以及印度近期軍備現代化對區域所帶來的影響。



Issue 88

图片
編輯要點
馬英九總統在《中日和約》生效60週年紀念會中提出「東海和平倡議」,回應近期逐漸升溫的釣魚台主權爭議,同時呼籲各方在「東海和平倡議」的精神下,應共同促使東海成為「和平與合作之海」。此一倡議在提出後廣受區域國家的重視與討論,本期之《戰略安全研析》以「東海和平倡議」為主題,收錄四篇專題論文,分別從戰略層次、國際法、日本觀點、倡議的未來發展等面向,提出觀察與建議。此外,本期亦收錄二篇研析論文,分別探討美國與越南的近期雙邊關係進展並揭示其所隱含的戰略意涵,以及分析中國與俄羅斯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譴責敘利亞的決議草案。

Issue 86

图片
編輯要點
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近期中國之國際關係」為專題,探討當前中國如何面對並回應大國政治及區域關係的發展,同時亦將分析中國涉入國際與區域事務的態度與作為是否開始轉變。本專題收錄四篇研析論文,分別探討亞洲安全會議(香格里拉對話)中的中國角色、中-菲黃岩島衝突中的美中困境、中國與中亞國家的關係、以及中國與非洲國家的互動。此外,本期亦收錄兩篇政策論文,分別探討當前東協區域整合的發展困境,以及對日本經營太平洋島關係之作為研析。

Issue 84

图片
編輯要點
緬甸,一個在軍政府宰制下陷入政治封閉的東南亞國協成員,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沒有獲得國際社會的接納與重視。就在最近幾年,緬甸國內政治氣氛略有改善,扮演著改革者角色的總統登盛自2011年3月上台之後,開始推動國內政治改革、民族和解的政策,他更藉著釋放政治犯,願意與翁山蘇姬對話等作為,讓國際社會對於緬甸的未來有了不同的期待。在2012年的今天,緬甸的民主化似乎出現了轉機,國內的選舉與政治情勢的正面發展,讓國際社會開始用不同的態度來面對緬甸、支持鼓勵,甚至紛紛表示願意解除經濟制裁。為了追蹤緬甸情勢最新發展,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緬甸民主化及其影響」為主題,收錄四篇專題文章,分別就緬甸民主化歷程、緬甸近期國會補選、美國與緬甸關係、緬甸民主化與東協等四個面向提供情勢分析。此外,本期亦收錄三篇專論,分別探討近期重要事件,包括中共設立平潭實驗區、美國與菲律賓的「肩並肩聯合軍事演習」以及「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等。

Issue 82

图片
編輯要點
中國大陸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接受美國副總統拜登(Joe Biden)之正式邀請,於2012年2月13至17日前往美國華府與其他城市進行訪問。由於習近平被視為是中共新一代領導人,並且將於今年秋季的中共十八大期間正式接班,因而此一行程受到美國與國際社會之關注。有鑑於此,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習近行訪美的戰略意涵」為主題,收錄五篇專題文章,分別就其戰略意涵、政治經濟因素、美國國內觀點與峰會外交的角度,分析習近行訪美行程欲達成的目標與影響。此外,本期亦收錄兩篇專論,分別探討共軍體制與中共未來航母組織編制之調整。

Issue 97

图片
編輯要點今年第22屆的東協高峰會於4月底在汶萊舉行,本屆會議以「我們的人民與我們的共同未來」為題,為東協即將建成的東協共同體(ASEAN Community)暖身。早在2003年,東協即希望在2015年建成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十年後的今天,東協共同體是否已按步就班地逐一落實?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第22屆東協高峰會與共同體建構」為主題,收錄了四篇專題論文,透過對本屆高峰會內容與成果分析進一步探討該組織的發展狀況。此外,本期的第二個專題為「第13屆馬來西亞國會大選評析」,共收錄了兩篇文章,著眼於族裔政治的發展並評論近期的馬國大選。最後收錄的兩篇專論,分別探討韓國總統朴槿惠5月出訪美國的成果,以及4月中旬中共國務院公佈的國防白皮書。


Issue 95

图片
編輯要點
 韓國在2012年12月19日選出史上第一位女總統,朴槿惠總統為前總統朴正熙之女,在本次大選中獲得51.6%的得票率。在朴槿惠上任前夕,北韓逕自試射飛彈,造成朝鮮半島及周邊國家的緊張情勢。本期《安全戰略研析》以「韓國新政權與朝鮮半島危機」為主題,共收錄五篇文章,分別探討朴槿惠政府的政策走向與金正恩政權核試後對兩韓及東北亞安全局勢的影響。此外,本期也收錄三篇專論,分別討論安倍晉三今年初造訪東南亞的意涵、中共海軍基地的建立與美國財政懸崖的影響。

Issue 93

图片
編輯要點
 日本於2012年12月16日舉行眾議員選舉,結果是自民黨大勝,拿下過半數的294席,這也使得該黨自2009年敗選後,再度取回執政權。更引人矚目的是,自民黨領袖安倍晉三(Shinzo Abe)二度成為首相。在短短上任一個月內,安倍積極研擬內政改革與外交戰略,兼顧經濟發展與外交佈局。本期《安全戰略研析》以「日本新政府的外交政策與挑戰」為主題,收錄五篇專文探討日本新政府上任後的新態勢。此外,本期亦收錄三篇專論,討論亞太區域安全與戰略議題,如南韓朴槿惠大統領即將面對的國內外挑戰、中共十八大後的南海戰略以及2012年的美-中軍事交流評估等。

Issue 91

图片
編輯要點
 11月的亞太區域是大國權力交接的時刻。在11月6日舉行的美國總統大選,由尋求連任的民主黨候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對決共和黨候選人羅姆尼(Mitt Romney),經過激烈的競選過程,最後由歐巴馬勝出連任。接著在彼岸的中國大陸,則是舉行「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十八大),同樣面臨到權力接班的問題。不意外地,由習近平正式順利接班,成為中共新一代領導人。有鑑於中、美兩個大國的領導人接班問題對於全球與區域局勢的影響,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中、美兩強的權力交替政治」為主題,共收錄六篇文章,分別探討美國大選與中共權力交接後的新局面。



Issue 89

图片
編輯要點
近日日本對於釣魚臺主權問題祭出國有化的政策,引起了國際社會對於亞太安全局勢的高度關謝,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近期亞太局勢發展」為主題,特別收錄五篇文章,針對近日所發生的重大事件進行研析並探討其戰略意涵,其中包括了:日本國有化釣魚臺以及日本歷來處理大陸礁層延伸申請案之爭議、中共國防部長梁光烈率團訪問印度的後續發展、兩岸簽署「海峽兩岸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的進展與意涵、以及「太平洋島國論壇」之觀察等。

Issue 87

图片
編輯要點
本期之《戰略安全研析》以「持續加溫的東亞衝突」為主題,收錄三篇政策論文詳細討論近期東亞衝突情勢的最新發展,其中包含了中國在東亞海域的軍事演習所象徵的潛在權力結構衝突、日本在東海爭議背後之民族主義因素、以及第45屆東協外長會議所象徵的利益衝突情勢。另外,本期亦收錄三篇專論,分別探討衛生安全、人道干預以及恐怖攻擊行動所衍伸出的國際安全問題。

Issue 85

图片
編輯要點
2012年4月10日的上午,菲律賓海軍軍艦於黃岩島周邊準備逮捕及扣押中國漁船與漁民時,中國國家海洋局南海總隊兩艘艦艇及時前往阻止,此事件(稱為「黃岩島事件」)在隨後也造成了中、菲之間長達一個多月的海上對峙與外交緊張關係。兩國在此事件中動作頻頻,也引發區域內的緊張情勢,引起各界的關注與涉入,使得此一議題持續延燒。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黃岩島事件」為主題,收錄五篇專題文章,分別就國際法層面、菲律賓、中國與美國的角度,提供針對此事件的分析。此外,本期亦收錄兩篇專論,包括澳洲國際援助發展的經驗以及日本東京都宣稱將購買釣魚台事件及其所引發爭議評析。

Issue 83

图片
編輯要點2012年初,歐巴馬政府公布「國防戰略指導」(Defense Strategic Guidance),強調美國在環西太平洋、東亞、印度洋與南亞區域內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經濟及安全利益。就此,美國在維持世界穩定的同時,將視情況所需於亞太區域內就美軍的部屬進行再平衡(rebalancing)。美國逐步將其全球軍力部屬重心移往亞洲之舉措,被視為是「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實踐。為了因應此一國際安全情勢的最新發展,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美國近期重返亞太作為為主題,收錄四篇專題文章,分別就美國重返亞太對於區域的影響、美-中戰略互動、政策本質以及戰略目標等面向,提供及時政策分析。此外,本期亦收錄兩篇專論,分別探討北韓的美國政策以及中、日兩國在節能環保議題方面之合作。


Issue 81

图片
編輯要點
根據朝鮮中央電視台的報導,北韓前領導人金正日於2011年12月17日猝逝,隨之便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對於周邊國家來說,各國為之警戒,並開始沙盤推演金正恩接班後的北韓政經局勢之走向,將對區域與國際安全將帶來何種衝擊。有鑑於北韓問題的重要性,本期《戰略安全研析》以「後金正日時代」為主題,及時收錄四篇專題文章,分別就朝鮮半島、美國、俄羅斯與日本的角度,分析後金正日時代的格局對於各國與區域的意義與衝擊。除此之外,本期亦收錄三篇專論,分別檢視2011年底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訪中行程、美軍撤出伊拉克以及巴基斯坦軍文關係的轉變。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